关于支教和公益

昨天端午节,没有出去玩,留在上海。在豆瓣同城上看到了一个活动,题目是 “支教、公益、非营利组织,你想听到的故事”。正好最近一直在想人活着的意义,估计又是因为闲下来的原因,开始思考很多。我想,人来到这个世界,不是为了随波逐流走一遭,可能还有很多意义吧,或许是自我价值的实现,为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什么。而不仅仅是赚着年薪20w的工资,结婚生子,操持家庭,或者是游戏人生。可能每个人的三观不同,但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应该是大部分人追求的人生真谛吧。

我想去看看那些跟我不一样经历的人,他们的人生,他们的自我价值怎么实现的。昨天去参加这个活动,主讲者是一个女孩子,留着波波头,看起来很年轻俏皮,但其实她已经去美国留学四年,在云南支教两年,去过非洲当国际志愿者了。她讲了很多经历,讲到每一段经历的好与坏。

支教这一项,讲到教育的重要性,对当地现代化的一些改变,对教育体制的思考,但她也说到,她们的力量微乎其微,两年的时间,她们只能触及到一小部分人,而教育需要长年累月的影响。那么意义在哪里呢?主持人是一个非常睿智的人,他提了一个问题说的很好,这些活动到底的改变了自己还是改变了别人,别人是否需要这样的改变呢?这个真的值得深思。

非洲国际志愿者这一项,我才知道里面的参与者很多都是欧洲的家庭给自己小孩的成年礼,就是去非洲体验生活,其实并不能算志愿者。但是感触也有很多,比如听她讲到,大家去到穆斯林地区,虽然很热但领队要求大家把自己包裹一下,有小孩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适应他们,而不是改变他们。我想这或许就是 入乡随俗吧。

所以支教和非洲活动,为什么一个需要致力于改变,一个需要致力于融入呢?而这些选择到底是什么来决定的,标准是怎么来的呢?好坏呢?这会不会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文化植入”呢?
另一个重要的话题,是目前很火的公益性组织,在场也有在公益组织工作的人,提供了很多信息和思路。说到“公益盈利不丢人”,我觉得很对,目前国内对公益组织太苛刻了,而一个组织要维持运作是需要很多投入的,一个组织要继续完善和进步也是需要很多投入去尝试的。我们应该对这些组织有一些包容的态度,可以把眼光放在他们在做的项目和对社会的帮助和改变上来,而不是一味的去拿钱说事。

最后提到了收获,做支教,做公益最后的收获呢?其实很多时候,当你真正融入一项活动的时候,往往现实情况会远低于自己的预期,我完全认同,就像我去bit觉得很多地方需要完善,在校期间自己种种吐槽,如今来了fd,吐槽仍旧不断。在这些活动中,主讲人说到自己其实收获的远不如自己想象的多,原以为自己的非洲志愿者有多么伟大,但最后做的却只是一个当地人都用不到的一个菜园子,他们还没走就马上拆掉,这非洲之旅变成了有钱人家小孩的summer camp。但即便是这样,我们仍然应该以一种open mind的心态的去看待收获,后面大家提到收获其实是 自我主动的。我觉得这个真的是本场的升华吧,即使是再好的活动,如果没有自我驱动自我认同,那么依然爱没有收获。我想这也对我启发很大,在吐槽前,或许可以再多加一些思考吧。

昨天参加这次活动,看到了另一类人的人生,她们比我潇洒,比我勇敢,爱哭爱笑真性情,这是我羡慕的人生。人真的是越长大越胆小。每个人的性格和三观其实都是家庭的影响,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上海北京,家里条件很优越,父母从小放养孩子,尊重孩子的意愿。教育是一门学问,影响深远啊,我的父母影响我,也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子子孙孙。

我觉得我这段时间迷茫似乎找到了一些切入点,迷茫的原因其实来自于“自我认同感”的缺失,而如何重新找回这种自我认同感呢?其实我上面也提到了,需要“自我主动”。

后记
我会持续关注一些公益活动,自己亲身去体验一些,生活应该有很多不一样的色彩,从对社会的帮助中获得更多的价值实现。欢迎大家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看法。